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
首批13个参与者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文莱。美国贸易代表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关框架旨在“有效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美国习惯了经济基础支撑霸权战略。
“抗衡中国”从美国口中说出来并不奇怪。
毕竟,从美国-东盟峰会到拜登的亚洲之行,从全面战略联盟、深化防务合作,到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推出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计划从未停止。
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原本是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但是印太同盟体系的舞台搭建了好几年,唱功却不是那么流畅。
美国习惯了经济基础支撑霸权的策略。比如马歇尔计划配冷战,经济全球化保“超级大国”;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加快与亚太国家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现在,“印太战略”喊了好几年了,还是落地不了。有人拍脑袋算了一下,引出了“印太经济框架”。
美国媒体称,该框架包括四大支柱:供应链弹性和安全、数字贸易公平、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税收和反腐败。
先说供应链弹性。现在一些人造航母想买中国的港口设备。美国怎么受得了?因此,《框架》计划将中国从亚洲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剥离,掏空中国的经济基础。谁来填补空缺?有人会很乐意从中分一杯羹。
《框架》还明确提到芯片、医疗、重点矿产、大容量电池等高科技产业。在美国看来,不仅中国不可能有低端产业的优势,在战略高端产业链上,美国必须始终保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不然它怎么赚钱?拿什么“反制中国”?
至于数字贸易的公平性,《框架》此前提出的蓝图倡导所谓“民主透明”的数字治理标准,促进数据自由流动和隐私保护,限制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数据本地化要求。自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数字霸权,为挑起“数字冷战”做铺垫。
“印太经济框架”能走多远?
从目前的参与国来看,日本获得了拜登最新的“入世”承诺,不可避免地一起拿了“框架”。近年来,在中国相关问题上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也加入了这场热闹。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印太经济框架”确实是“物质的”。
真的吗?“框架”作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秩序构建方案,在宏观层面上既不完整也不清晰。彭博报道说,亚洲很多官员不太理解“印太经济框架”,有些国家甚至问“我们要加入什么?”美联社评论称,“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市场准入等实际内容,其真正的吸引力受到质疑。
《日经亚洲》杂志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美国希望各国遵守其提出的贸易规则,就需要降低关税,以鼓励成员国遵守其余条款,否则新兴经济体不会轻易被‘理想和战略’打动”。
美国真的能实施这个框架吗?首先,产业链转移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即使有大量的投资,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再者,美国现政府被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经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对华关税争论不断,面对通胀压力上升、民不聊生的现实,恐怕此时也无力抽出真金白银和政治资本来拉拢亚洲。
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框架”内的国家自己出钱与美国合作,要么美国政府激怒产业工人甚至整个社会,把下一个特朗普式的统治者送进白宫。
归根结底,美国炮制了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表面上是为了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地区开放与繁荣。实际上是为了形成“小圈子”,破坏产业链稳定,制造地缘政治对抗,让亚太国家充当美国霸权遏制中国的棋子。5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美国的举动提问:美国是否在政治化、武器化和意识形态上利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国家有理由要求美国诚实回答。
任何用任何框架孤立中国的企图,最终都会孤立设计者本人。用王毅的话说,“印太战略”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战略。